生物炭与紫云英联合还田提高中国南方红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水稻产量
编号:10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8-09 15:26:03
浏览:70次
口头报告
摘要
秸秆炭化和种植利用紫云英在高效利用水稻秸秆与冬闲田资源的同时,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及其肥力状况,促进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增产。然而,关于两者联合还田对土壤氮循环及其潜在微生物机制的研究缺少综合考虑。因此,本研究通过开展多年大田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单施氮肥(CK)、氮肥+生物炭(B)、氮肥+紫云英(M)、氮肥+生物炭+紫云英(BM),以探究水稻秸秆生物炭联合紫云英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累积与产量以及土壤碳氮含量、微生物群落和氮循环相关酶活性、功能基因丰度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BM不仅分别显著提高土壤SOC、TN、NH4+、NO3-、MBC、MBN含量23.8%、15.0%、36.0%、26.5%、35.2%、14.3%,以及URE、NAR和NIR活性37.4%、88.6%、38.2%,而且促进Proteobacteria、Nitrospirae、Bacteroidetes等微生物富集而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还显著上调nifH、AOA amoA、AOB amoA、narG、nirS、nirK、nosZ等土壤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关键功能基因丰度。此外,由RDA分析得出,微生物生物量是造成细菌群落差异的主要原因,Mantel分析揭示了nifH基因丰度与MBC、MBN等土壤生物因子密切相关。线性回归分析则说明了水稻氮素累积量与产量与AOA amoA、AOB amoA、narG、nirS、nirK、nosZ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LS-PM分析得出,生物炭与紫云英通过提高土壤碳氮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而直接影响土壤URE、NAR、NIR活性,并主要提高固氮、硝化与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活性,进而调控由土壤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过程,既有利于提升土壤氮素稳定与有效供给,还可能降低氮素损失风险,最终提高籽粒氮素吸收累积量和水稻产量。由此可见,生物炭联合紫云英还田通过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和提高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与关键功能基因丰度来改善土壤碳氮养分供应状况,进而促进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增产,为红壤稻田合理氮素管理与水稻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