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报告]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编号: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8-15 07:19:35 浏览:101次 主旨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8月17日 09:1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30min

所在会议:[O] 开幕式和大会报告 » [O1] 开幕式和大会报告(8月17日 上午)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仅限参会人,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被认为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重要途径。然而,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需要根据一定的碳氮比增加活性氮(Nr)输入。如果没有额外的人为活性氮输入,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BNF)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生物固氮是一个非常耗能的过程。已经证实,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促进光合作用,这可能为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提供更多的能量,有可能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由于生物固氮具有最佳土壤温度和最佳土壤湿度,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因测定点位不同而异,取决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是否偏离生物固氮的最佳值或更接近最佳值。温度升高促进蒸腾作用,改变土壤水分。如果土壤水分的变化更接近生物固氮的最佳值,则可能促进生物固氮,反之,生物固氮可能被抑制。温度升高促进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从而改变土壤氮的有效性,进而影响生物固氮。由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对全球变化的综合响应也可能因点位不同而异。只有通过对各种类型陆地生态系统的大量实地观测,才能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作出比较可信的评估。
 
关键字
生物固氮;大气CO2浓度;全球变暖;陆地生态系统;固碳
报告人
蔡祖聪
南京师范大学

蔡祖聪,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碳、氮循环,作物连作障碍机理及防治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创新群体项目、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等。先后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 次,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 次,入选2015年中国科技新闻年度人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LA)。
曾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土壤学报》主编、国际氮行动(INI)东亚中心主任,Plant and Soil,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等国际刊物栏目编委,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编委, 现任《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主编及多家中文学术期刊编委。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注册参会 提交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