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上游入湖小流域氮素来源及其环境影响
编号:51
稿件编号:6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8-09 10:42:42 浏览:7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面源污染产生的过量氮素,特别是硝酸盐(NO3−),在流域内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滤,经河道和沟渠等输送进入湖体,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太湖为长三角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水体氮形态以NO3−为主。本研究通过对太湖西北部入湖小流域水体进行季节性采样,结合双稳定性同位素(δ15N-NO3−和δ18O-NO3−)与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对不同季节氮素来源进行分析。同时,对环湖出入湖河道进行样品采集,分析水质水量数据,探究湖泊外源负荷格局,结合湖泊沉积物沉积速率,分析湖泊对外源养分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区域水体氮素污染严重,滨湖农业河网区(LRN)NO3−来源贡献依次为粪便>化肥>水产养殖尾水>土壤浸出液>大气沉降;太滆运河混合河网区(TGRN)NO3−来源贡献依次为水产养殖尾水>化肥>粪便>土壤浸出液>大气沉降。环湖河道水体营养盐浓度具有区域异质性,五条主要河道输入的营养盐占全湖外源河道输入TN和TP负荷的87.12%和96.63%。太湖表层沉积物氮沉积速率北部湖区>南部湖区,中部湖区氮沉积速率最低,其中梅梁湾(7.29 g/m2·a)是氮沉积速率最高的湖区,湖心区(3.77 g/m2·a)氮沉积速率最低。太湖表层沉积物氮沉积速率受入湖河道水量、沿岸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流域水利调度、河口闸坝等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控制。识别外源河道输入变化特征及空间格局,厘清氮素外源贡献的影响因子,对湖泊氮素控制、管理及湖泊水生系统恢复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
稿件作者
赵子涵
南京师范大学
吴净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汪帆
南京师范大学
郭佳怡
南京师范大学
王延华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